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 +收藏:http://silkway.orgcc.com

洛阳丝绸之路大运河研究会
VIP会员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洛阳城 因隋唐大运河而改变
2014-08-06    浏览(1132)    作者:郭旭光    来源:洛阳商报

2014年6月22日下午,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项目双双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洛阳是此次唯一的双申遗城市。在大运河项目中,回洛仓、含嘉仓两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在城市发展史上,大运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回洛仓、含嘉仓与大运河有着怎样的联系?隋唐大运河为洛阳带来了哪些改变?让我们追古溯今,看看大运河在洛阳留下的历史轨迹。

一家博物馆呈现千载运河文化

4月2日,经过一年多的筹建,位于九都路上的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其前身为洛阳山陕会馆。

洛阳山陕会馆,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当时活跃在洛阳附近的山西和陕西两地商人筹资修建的经商聚会场所,是一个“叙乡谊、通商情、敬关爷”的公共社交场合。它的建立,其实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洛阳为秦晋商人南下的必经门户,山陕会馆建在隋唐大运河古洛河段旁。隋唐时期,此会馆离当时的漕渠和新潭不远,明清时期,该地段仍是洛阳水陆码头的物资中转站,居于当时洛阳城最繁华的商业区,距南关码头仅400米远,选址于此,盖取其交通便利之故。由此可见,山陕会馆与洛阳水运有着深厚的渊源,在此设立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可谓“门当户对”。

记者在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看到,馆内设有《隋唐大运河展》,分别从东都洛阳营建、隋唐大运河开凿、通济渠开凿与隋炀帝下江南、大运河与东都洛阳的繁荣等12个部分,以图片、实物、模型、视频等形式,展现和诠释隋唐大运河广阔的时空跨度、非凡的历史成就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同时,博物馆内建了一座4D环幕动感电影院,中央放置一艘仿真龙舟,坐椅设在龙舟上,通过下方的平台使龙舟产生颠簸效果,环幕景物则不断变换。游客可坐在龙舟上,体验置身大运河、欣赏两岸风光之旅,感受隋唐大运河上延绵千年的历史波涛。

曾有业内人士评价,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大运河的自然景物和人文精华,同时也是运河文物、文献资料征集收藏中心和运河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它不仅是一座专题博物馆,更是传播中国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隋朝最初建都在长安,由于关中物资贫乏、漕运不畅,隋炀帝继位后,他发现洛阳水运便利,便决定启动两大工程:第一,将首都由长安迁往洛阳;第二,征调民工百万,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

公元605年,两项工程同时动工,当年8月,大运河通济渠、邗沟两段修成,从洛阳到扬州全线通航。次年正月,东都和西苑建成,方圆两百里的西苑成为一个大型人工湖,是大运河的中心。数年后,永济渠、江南河通航,南达余杭、北抵涿郡的大运河开通。

在大运河的影响下,隋唐洛阳城的选址和营建重新布局:将皇宫置于城市西北隅,因漕运的便利而在城中运河沿线设置粮仓和码头,以洛水为城市中轴线,洛水南北分布通远、丰都和大同三大市场。运河开通后,洛阳城内发达的水运网络与大运河连通,洛阳成为各地物资的集散地和国内贸易大市场。

据史料记载,武则天在洛阳登基当了女皇之后,于公元701年在洛阳立德坊南营建新潭:“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可见当时洛河水势浩大,码头吞吐量十分惊人。

西接丝绸之路,东连隋唐大运河,水陆交通便利的洛阳城,为大量物资转输中心,国内外客商云集,商业贸易繁荣发达,逐渐成为当时国际贸易大都市。

两个大粮仓见证运河历史功能

漕运是大运河的首要功能,通过漕运而来的粮食都存在哪些地方?如何储存?回洛仓、含嘉仓就是答案,它们也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具备漕运功能的实物例证之一。

据史料记载,回洛仓位于洛阳市区东北郊的小李村、马坡一代,在隋朝洛阳城外7里的邙山上,于隋炀帝迁都洛阳之后建立。2004年,在一拖东方红轮胎厂区建设前,市文物考古部门勘探出了回洛仓遗址;历经数次探察,已知回洛仓呈长方形,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355米,仓城墙宽3米,分为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几部分。

隋末,天下大乱,瓦岗军起义首领李密夺取回洛仓,隋朝积累了11年的粮食拱手“让”于李密,洛阳城一时陷入无粮境地。这一教训,让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粮仓建在城外的弊端,于是他把粮仓建在洛阳城内,这就是含嘉仓。

含嘉仓不仅供应洛阳城里的粮食,还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功能。每逢关中缺粮,朝廷便可从中从容调拨。后来,它逐渐成为天下第一大粮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含嘉仓遗址出土大量铭砖、生活器皿、炭化粮食等文物。据考古人员推测,含嘉仓共有圆形仓窖400余个,与回洛仓内不同的是,这里的仓窖大小不一。

业内人士表示,含嘉仓、回洛仓虽只是粮窖,但这么多的粮食都是靠大运河运到洛阳的,含嘉仓的东南角即为漕运码头,向东与洛河等河道相通。两者的存在,就是对大运河漕运功能的有力证明。

多少兴废事滚滚波涛轻轻诉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开始,曾有十三个王朝先后在洛阳建都,并为洛阳留下了辉煌的五大都城遗址,即二里头夏都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这五大都城中,惟隋唐洛阳城规模最大,商业最盛,究其原因,不外乎洛水贯都带来的交通之便。

“当年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与大运河的开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学家分析,在隋以前的四个都城遗址中,都城均位于洛水一侧,而隋唐洛阳城的设计者大胆地将运河之水纳入城中,利用洛水与通济渠的联系,充分发挥运河的漕运功能,将江南等地的粮食等物资运至洛阳储存,并使洛阳形成辐射四方的便利交通网络。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为了避免绕道洛阳,便裁弯取直,开凿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南方的粮船可以经此直接到达北方的通州,洛阳与大运河也就割断了联系,渐渐从历史舞台的“主角”转而走向了“配角”。

此时洛阳虽然已不再是大运河上的核心城市,但仍依靠便利的水运条件维持着城市的发展。直到明清时期,水运仍是洛阳货物集散的主要渠道,山东的海盐、缫丝,安徽的宣纸、徽墨,苏杭的刺绣、纱绸,江西的瓷器等商品,均通过运河送至洛阳。即便到了民国时期,洛宁卢氏的商船仍沿洛河而下,满载着豫西山货直接驶入黄河,走向山东和江南。

洛阳虽是典型的内陆城市,但依靠隋唐大运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大运河,既是洛阳商业文明的见证者,也是洛阳城市建设的推动者。

2006年5月,国家文物局决定将“京杭大运河”更名为“中国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并入其中。

2007年6月20日,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协调会在北京召开。

2008年5月,洛阳大运河申遗办公室正式成立。

2010年11月11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遴选专家评审会。洛阳市的含嘉仓遗址和回洛仓遗址被列入大运河申遗专家推荐预备名单(遗产点)。

2012年9月12日,《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审议通过。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

标签:洛阳,大运河,隋唐,洛阳城,运河

^_^ 人喜欢

关注TA

给TA留言

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官方网站